9月24日訊 今天,媒體人付政浩在社媒上談到了中國籃球名人堂評選。
付政浩原文如下:
中國籃球名人堂有個規(guī)則值得商榷,即,每位個體只能以一種身份入選一次名人堂,不能重復入選。從這一規(guī)則推出之初,我就斗膽給名人堂委員會專家組的多位前輩們念叨過這個規(guī)則不太合理。
比如,2025年中國籃球名人堂的兩位候選人王非指導、展淑萍指導均是打而優(yōu)則教,他(她)們無論球員時代還是教練員的成就都夠得上名人堂資格。本屆評選,展淑萍指導是作為女籃杰出球員候選身份參評,王非指導則是以杰出教練員候選身份參評。
名人堂委員會專家組都是我所敬仰的師長前輩,他們制定這一規(guī)則也有自己的考慮,主要是為了公平起見。但還是想說,應該允許名宿們以不同身份多次入選。
我是從兩方面考慮這件事的。一方面,國內籃壇擁有“打而優(yōu)則教”的傳統(tǒng),明星退役后轉型成為名帥是常態(tài),這和NBA名帥多是角色球員出身的情況恰恰相反。
從錢澄海、楊伯鏞到宮魯鳴,從王非、李春江到阿的江、杜鋒……很多名宿無論是球員時代還是教練員時代的成就都配得上名人堂的資格,出于對他們生涯不同階段所取得成就的尊重,應該允許他們以不同身份入選名人堂。包括姚明,他現在是出于利益回避原則暫不參選,而且年齡也確實不算大,當未來他適合參選時,他完全也夠得上以兩種身份參評,他球員時代的成就毋庸贅言,他當CBA上海男籃的老板和中國籃協掌門時也都有閃光點,理應讓大姚未來有機會以籃球特殊貢獻者身份再參評一次。
另一方面,恕我直言,中國籃球名人堂可供挑選的候選人短期內就那么多。如果像錢澄海、宮魯鳴、王非、展淑萍……這些歷代球星+名帥能夠以不同身份入選,既是一段佳話,也能豐富中國籃球名人堂的話題性,提升候選陣容的含金量。
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面向全球范圍內遴選候選人,尚且允許同一名宿以不同身份多次入選,比如,杰里-韋斯特曾三度入選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其中兩次是個人身份入選,分別是球員身份和特殊貢獻者身份(他在湖人、灰熊、勇士、快船等隊擔任高管,曾被譽為“湖人教父”)。比爾-拉塞爾也分別以球員和教練員身份兩度入選。
咱們中國籃球名人堂是針對的是中國籃球,候選人整體數量不如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多。其實也應允許同一名宿以不同身份入選,只要把兩種身份入選的時間間隔拉大,相隔十幾年,自然也就會公平很多,也讓籃球名人堂的評選更加可持續(xù)。
當然,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前些年也一度有些人才斷層、成色不足,所以把球員參評資格從退役滿五年縮短至四年,而且越來越多的NBA老板開始以特殊貢獻者身份入選。這些均可以作為借鑒,中國籃球名人堂可以在舉辦五到八屆后從一年一評調整為兩到三年評選一次,未來還可以著手考察一些籃球特殊貢獻者的候選人。
首屆中國籃球名人堂曾以“特別致敬”的方式將牟作云、楊伯鏞等15位名宿“打包”直接入堂。其實,以牟作云、楊伯鏞為代表的歷屆中國籃協掌門,以及對中國籃球有特殊貢獻的地方籃協掌門人,還有那些投資CBA俱樂部多年的投資人,這些人士未來也都可以作為特殊貢獻者身份參評。比如,已經仙逝的廣東宏遠男籃創(chuàng)始人陳林、遼寧盼盼籃球俱樂部老板韓召善,另外還有那些非常熱愛籃球、為俱樂部做出杰出貢獻而被球迷廣為稱道的原山西男籃投資人王興江、新疆男籃投資人孫廣信……這些人士也都在不同階段為中國籃球做出過貢獻,理應在未來得到籃球名人堂的認可。